1. 测绘迷首页
  2. 案例真题

2013年《案例分析》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18分)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城市1:500地形图测绘任务,测绘范围为3km×4km,测量控制资料齐全,图幅按50cm×50cm分幅。依据的技术标准有《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等。

外业测图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其中某条图根导线边长采用单向观测、一次读数。图根导线测量完成后发现边长测量方法不符合规范要求,及时进行了重测。碎部点采集了房屋、道路、河流、桥梁、铁路、树木、池塘、高压线、绿地等要素,经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编辑后成图。

作业中队检查员对成果进行了100%的检查,再送交所在单位质检部门进行检查,然后交甲方委托的省级质检站进行验收,省级质检站抽样检查了15幅图。

问题:

1.上述图根导线边长测量方法为什么不符合规范要求?

2.按照地形图要素分类,说明外业采集的碎部点分别属于哪些大类要素?

3.测量成果检查验收的流程和验收抽样比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说明理由。

第二题(18分)

某测绘单位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量某测区1:2000数字线划图(DLG)。

测区概况:测区总面积约300km2,为城乡结合地区,测区最低点高程为29m,最高点高程为61m,测区内分布有河流、湖泊、水库、公路、铁路、乡村路、乡镇及农村居民地、工矿设施、水田、旱地、林地、草地、高压线等要素,南面有一块约2km2的林区。

项目已于6个月前完成全测区范围的彩色数码摄影测量工作,航摄仪焦距为120mm,摄影比例尺为1:8000,在航空摄影完成后,该测区新开工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和一些住宅小区。

已完成测区内像控点布设与测量、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等工作,成果经检查合格,供DLG生产使用。DLG生产采用“先内后外”的测图方法,高程注记点采用全野外采集,其他要素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采集,并进行外业调绘、补测、数据整理和成图工作。

问题:

1.计算本测区的摄影基准面、相对航高、绝对航高。

2. 简述本项目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时在林区的选点要求。

3. 列出DLG生产的作业流程。

4. 简述本项目外业补测的工作内容。

第三题(15分)

某沿海港口在航道疏浚工程完成后,委托测绘单位实施航道水深测量,以检验疏浚是否达到15m的设计水深要求,有关情况如下:

1.测量基准:平面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深度基准采用当地理论最低潮面。

2.测区概况:附近有若干三等、四等和等外控制点成果,分布在山丘、码头、建筑物顶部等处。港口建有无线电发射塔、灯塔等设施。

3.定位:采用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GPS定位。选择港口附近条件较好的控制点A作为基准台,测量船作为流动台,基准台通过无线电向流动台发送差分信息。

测量开始前收集了A点高程和在1980西安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以及A点基于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的高程异常值。另外还收集了4个均匀分布在港口周边地区的高等级控制点,同时具有1980西安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得到A点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三维大地坐标

4.验潮:在岸边设立水尺进行验潮,水尺零点在深度基准面下1m处。

5.测深:在测量船上安装单波束测深仪,经测试,测深仪总改正数为2m。在航道最浅点B处,测深仪的瞬时读数为16.7m,此时水尺读数为4.5m。

问题:

1.简述A点作为差分基准台应具备的条件。

2.根据已知点成果资料,本项目最多可以计算得到几个坐标系统转换参数?分别是什么参数?

3.简述将A点已知高程hA转换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大地高HA的主要工作步骤。

4.计算航道最浅点B处的水深值,并判断航道疏浚是否达到设计水深。

第四题(15分)

某市地理信息产业园从2010年开始建设,2013年6月底完成。现委托某测绘单位对工程建设状况进行监测,并同时对产业园区内1:2000地形图数据(DLG)进行更新。

产业园区位于该市城乡接合部,地势比较平坦,开工前地面上的主要地形地物有湖泊、河渠、道路、房屋建筑、工矿设施、耕地、林地等。在建设过程中,除保留一些大型建筑物重要工矿设施及主要道路外,对其他建筑物进行拆除,并按规划新建了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园绿地等。

测绘单位收集到工程区2009年底测绘的全要素1:2000地形图数据(GLG),要素内容主要包括水系、居民地、道路、工矿、管线、境界(含村界)、地名、地貌、土质植被等;并于2013年2月对工程区实施了高分辨率航摄,生产制作了0.2m分辨率彩色正射影像数据(DOM),它与1:2000 GLG数据的坐标系统一致。

任务要求:首先采用内外业综合判调方法,利用0.2m分辨率DOM数据配合适量的外业调绘和补测,对1:2000 DLG数据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其次,从更新前后的1:2000 DLG数据中,分别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要素,应用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监测分析出工程建设所拆除和保留原有建筑物范围及面积、新建的房屋建筑物范围及面积,以及所占用耕地的范围及面积等,为工程管理提供依据。

问题:

1.简述本项目1:2000 DLG数据更新步骤。

2.列出在本项目更新1:2000 DLG数据时外业调绘和补测的主要工作及内容。

3.简述空间分析统计获得每个村因建设所占用耕地范围和面积的方法和过程。

第五题(18分)

某城市建设一幢50层的综合大楼,距离1号运营地铁的最近水平距离为40m。现需对开挖基坑、综合大楼及相邻的地铁隧道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中变形监测Ⅱ精度要求实测。

开挖基坑监测:基坑上边缘尺寸为100m×80m,开挖深度为25m,在基坑周边布设了4个工作基点A、B、C、D,变形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壁的顶部、中部和底部;监测内容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基坑回弹等;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为1次/周,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相应增加监测频率;监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基坑回填结束。监测到第12期时,发现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监测点整体向上位移,而由工作基点B、C、D测量的监测点整体下沉或不变。

综合大楼监测:大楼的监测点布设在顶部、中部和基础上,沿主墙角和立柱布设;监测内容包括基础沉降、基础倾斜和大楼倾斜等;监测频率为1次/周;监测从基础施工开始至大楼竣工后1年。

地铁隧道形监测:监测范围为与综合大楼相邻的200m区段;监测内容包括隧道拱顶下沉、衬砌结构收敛变形及侧墙位移等;变形监测点按断面布设,断面间距为5m,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监测点,每个点上安装圆棱镜,采用2台高精度全自动全站仪自动测量;监测频率为2次/天;隧道监测从基坑开挖前1个月至大楼竣工后1年。

监测数据采用SQL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库表单包括周期表单、工程表单、原始数据表单、测量仪器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等。监测成果包括监测点坐标数据、变形过程曲线及成果分析等。

问题:

1. 该段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总共需要布设多少个断面和监测点?其对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装位置有什么要求?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曲线时,需要调用到哪些表单?并说明理由。

3.从测量角度判断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变形的原因,并提出检验方法。

第六题(18分)

某省会城市为了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水平,委托某测绘单位编制一幅全市影像地图,以最新的表现形式、形象直观的地图语言反映该市的基础地理信息现状。该市南北长约17km,东西宽30km。

1.为编制影像地图,收集的资料如下:

(1)2013年全市正射卫星影像数据,分辨率为1m,影像获取时间不一致,有色差,河流等水域颜色普遍比较灰暗。

(2)2010更新的1:10000地形图数据(DLG)。

(3)2012年出版的1:35000市交通旅游地图。

2.影像挂图的制作要求:

(1)本着“突出影像,辅以矢量数据”的指导思想设计编制影像挂图。

(2)影像挂图幅面为标准全开,内图廓尺寸707mm×1012mm。地图投影采用等角圆锥投影。

(3)影像地图采用数字地图制图技术方法制作,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加工处理影像数据;在数字地图制图软件中处理矢量要素,并对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影像地图数据,四色印刷成图。

问题:

1.影像挂图的比例尺宜为多少?挂图版式宜用横式还是竖式?简述理由。

2.简述收集的各种资料在编制影像挂图中的用途。

3.简述影像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简述矢量数据编图的主要内容。

第七题(15分)

某测绘地理信息单位承接了某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建设项目,任务是生产在线地理信息数据,开发门户网站。

1.现有数据源情况

(1)覆盖全省域的数据①2010年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1980西安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WGS-84坐标系。

(2)覆盖省会城市的数据:①2010年1:5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②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兴趣点数据,WGS-84坐标系。

2.在线地理信息生产要求

(1)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从现有的数据源中选取适当的数据提取要素,经融合处理后形成一个覆盖全省域的线划电子地图数据集。同一地域有多种数据源的,保留精度高、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和要素。道路网要素保证全域拓扑连通,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2)全省域地名地址数据:从适当数据源中提取地名地址数据和兴趣点数据,融合处理形成覆盖全省域的地名地址数据集。同一地域有多种数据源的,保留精度高、内容全、现势性好的数据集,坐标系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3)电子地图瓦片:对线划电子地图数据进行整饰处理,生成05~07级电子地图瓦片。

3.门户网站建设要求

提供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等基本功能。

问题:

1.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时,对数据源的取舍利用方案。

2.简述制作全省域线划电子地图数据(不含地名注记)工作步骤及内容。

3.门户网站的地图浏览、地名地址查找定位功能分别需要调用上述哪类数据?

参考解题思路

第一题

1.不应该只进行一次读数。

2. 根据第3章第3节3.3.1的内容,地形要素可分为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注记等九类。对应题目中的要素分别进行归类。

3. 根据3章第3节5.1中的知识,本题中的检查验收流程符合规范要求。本题测区面积为12km2,合192幅图,根据表3.3.7,抽样15幅图符合要求。

第二题

1.取摄区的平均高程为摄影基准面,(29 + 61)/ 2 = 45m

由摄影比例尺 = 航摄仪主距 / 相对航高,可知相对航高 = 960m

绝对航高 = 相对航高 + 摄影基准面高程 = 1005m

2.根据第8章第6节1.3中的内容,加密点的取与像控点的选取要求基本一致,主要考虑选点在左右影响上要有可辨性、清晰性、反差性以及六个标准点位必须选点。林区选择这样的点位较困难,若才像主点附近选不出明显目标点,或者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相关的像对采用全野外布点。

3.根据第8章第7节3.1中的内容,DLG作业流程为:(1)资料准备(2)定向建模(3)立体测图(4)调绘(5)野外补测(6)数据编辑(7)质量检查(8)成果整理与提交。

4.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航摄完成后该测区新开工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和一些住宅小区,高程注记点采用全野外采集,这些需要外业补测。还有根据立体测图的工作情况,无法进行立体测图或处理的区域也应进行外业补测。

第三题

1.GPS点位选择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有:

① 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

② 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

③ 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

④ 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

⑤ 地面基础稳定,易于标石的长期保存。

⑥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

⑦ 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局部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

⑧ 避开码头大型作业设施,不受振动影响。

⑨ 尽量远离海边,避免海面多路径影响。

⑩ 尽量靠近验潮站,方便水准联测。

2.有4个已知点同时具有1980西安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可以据此求得两个坐标系的转换参数。可以求得7个参数,分别是3个平移参数,3个旋转参数,1个尺度变化参数。

3.A点高程已知,有已知了A点的高程异常,所以可以求出A点大地高H。然后将A点平面坐标利用高斯反算,得到A点大地坐标(B,L)。有了A点在1980西安坐标系参考椭球下的大地坐标和大地高,可以利用转换参数得到A点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大地高HA。

第四题

1.(1)DOM和DLG叠合。用2013年2月生产的高分辨率航摄制作的DOM套合2009年底测绘的全要素1:2000DLG比对更新部位。

(2)内业数据采集和判读。对更新部分进行内业矢量数据采集和编辑,并判读影像属性。

(3)调绘底图制作。制作调绘底图,并标记需要重点调绘和补测区域,如新建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及公园绿地等要素区。

(4)野外调绘和补测。对重点地区详细调查,对全域巡视检查,查看有无变化,并安排补测。

(5)内业编辑处理

(6)质量检查

(7)成果提交

2. 本项目在更新1:2000DLG数据外业调绘和补绘的主要工作及内容为:应根据影像调绘已发生变化的地物情况,主要有已拆除建筑物位置、新建的道路、办公大楼、酒店、文化娱乐设施及公园绿地等,及其他需要外业调查的变化内容。补测主要是利用全野外测绘法和解析法等能满足精度要求的测量手段补测已发生变化的地物更新信息。

因为题意要求其现势性达到2013年6月底,所以还要要全面补测2013年2 – 6月底的地形更新信息。

3. ①图层数据准备:从2009年DLG提取耕地地块,生成耕地图层;提取村界生成村界多边形图层;从2013年6月更新后的DLG中提取各种建设用地,生成建设图层。

②空间合成叠加:将耕地层与建设层进行叠加,在结果层上得到众多细碎图斑,具有“耕地”和“建设用地”两种属性,即为被建设占用的耕地。

③空间统计叠加:将上一步得到的结果层与村界多边形叠加,统计出每个村因建设所占用的耕地面积和范围。

第五题

1. 变形监测段200m长,断面间距5m,据此计算出断面数量,每个断面5个点,然后计算出监测点数量。

根据第3章第9节2.3(2)中的内容,工作基点在一周期变形监测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可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设立在工程施工区域内的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宜采用观测墩。本题中的高精度全站仪宜采用观测墩。

2. 参考图3.9.1可以得出答案。

3. 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点整体向上位移,而由其他点观测的点都是下沉或不变,很可能是A点发生了下沉。可以将A点与变形区外的基准点联测,验证A点是否发生下沉。

第六题

1. 该市东西比南北长,故版式应该使用横式。内图廓南北长与实地南北长比例为1:24045,东西长与实地距离比例为1:29644。根据第2节3.4中的知识,比例尺应尽量大,并且取整。长宽计算得到的比例尺不一致时应以较小的为准。取整后比例尺为1:3万。

2.(1)正射卫星影像数据是编制影响挂图的基本资料,用作背景底图。(2)1:1万地形图数据用于提供矢量数据,可用于补充确定明显边界的面积区域,如水域、植被、耕地等;并配置表示地貌特征符号,如等高线等;在影像挂图上添加单位、地名文字信息和其他矢量图的相关信息。(3)交通旅游地图可作为参考资料,可提供相关的交通和旅游信息。

3. ①色彩调整;②影像镶嵌,将各个单幅影像拼接为全市影像地图;③投影变换,转换为等角圆锥投影;④将处理好的矢量数据和影像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影像地图数据。

4. ①将2010年的1:10000地形图数据转换为等角圆锥投影,比例尺1:3万。②在1:1万地形图数据中提取矢量数据。③用交通旅游地图更新相关的交通和旅游要素。④与处理好的影像数据配准融合,整饰后生成影像地图。

第七题

1.数据源取舍:

制作线划电子地图时,需要利用前三个数据源:①覆盖全省的2010年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1980西安坐标系。②覆盖全省的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WGS-84坐标系。③覆盖省会城市的2010年1:5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利用方案:①覆盖全省的2010年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是制作线划图的基础资料。②利用2010年省会城市的1:5000的地形图数据替换全省域的地形图数据中的省会城市部分。③利用2012年导航电子地图道路网数据替换更新全要素地形图数据中的道路网数据。

2.①内容提取:从现有数据源中选取适当的数据集和要素,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模型重构。

②模型重构

③规范化处理:多源数据坐标系转换并统一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④用资料2和4分别更新资料1和3的道路网、兴趣点数据,对省会城市用更新后的资料3融合替换掉相应的原数据,并进行道路要素的编辑对接以保证全省道路网的拓扑连通。

⑤一致性处理:逻辑一致性,拓扑一致性。

⑥符号化表达:按照设计的符号体系进行符号化。

⑦地图整饰:图面整饰。

⑧地图瓦片生产:切片生成电子地图瓦片。

⑨脱密处理:空间位置坐标,敏感信息处理。

3.地图浏览需要利用电子地图瓦片数据,地名地址查找定位需要电子地图瓦片数据以及全省域地名地址数据。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