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坐标系是以( )为基准面建立起来的坐标系。
参考椭球面
地球表面
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
A
1954北京坐标系属于( )坐标系。
地心坐标系
参心坐标系
天球坐标系
球面坐标系
B
1980西安坐标系属于( )坐标系。
地心坐标系
参心坐标系
天球坐标系
球面坐标系
B
高斯投影在投影后( )保持不变。
面积
方向
长度
角度
D
高斯投影平面上除中央经线外,其他经线均为凹向( )的曲线。
赤道
中央子午线
南极点
北极点
B
在高斯6°投影带中,带号为N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的计算公式为( )。
6N
6N-3
6N+3
3N
B
某点的经度为85°33′E,该点应该在3度带的第( )带。
26
27
28
29
D
某点的大地坐标为N20.5°,E119.5°,按高斯投影3°带的分带投影,该点所在3°带的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分别为( )。
20 117°
40 120°
39 120°
39 117°
B
某点在高斯投影6°带的坐标为X=3107831m,Y=19480572m,则该点所在3°带的带号及其中央子午线经度分别为( )。
37 111°
37 114°
38 114°
31 114°
A
地面上以铅垂线为准观测的方向值,归算为参考椭球面上以法线为准的水平方向值所加的改正,称为( )。
垂线偏差改正
标高差改正
截面差改正
三差改正
A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Z轴由原点指向历元2000.0的地球参考极方向,X轴由原点指向( ),Y轴与X、Z轴正交。
过大地原点的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
西经180°经线
东经114°经线
B
大地测量坐标系按坐标系统表示差异可分为( )两种表示方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
地心和参心坐标系
大地和天文坐标系
地球和天球坐标系
A
地球椭球常数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几何常数和物理常数,下列属于物理常数的是( )。
长半轴
扁率
第一偏心率
自转角速度
D
旋转椭球的4个基本常数不包括( )。
长半轴
扁率
地心引力常数
自转角速度
B
垂线偏差改正的数值主要与( )有关。
测站点的垂线偏差和观测方向的垂直角
测站点的垂线偏差和照准点的高程
测站点的垂线偏差和测站点到照准点的距离
测站点的垂线偏差和测站点的高程
A
方向改正中,三等和四等三角测量( )。
不加截面差改正,应加入垂线偏差改正和标高差改正
不加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应加入标高差改正
应加入三差改正
不加三差改正
D
通常所说的三差改成不包括( )。
垂线偏差改正
标高差改正
截面差改正
高斯改正
D
地图投影问题也就是( )。
建立椭球面元素与投影面相对应元素间的解析关系式
建立大地水准面与参考椭球面相应元素的解析关系式
建立地球实际表面与投影面相对应元素间的解析关系式
建立大地坐标与高斯坐标间的转换关系
A
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由( )个重力基准点和126个基本重力点组成。
11
21
31
41
B
正常高的起算面是( )。
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
椭球面
地球表面
B
正高的起算面是( )。
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
椭球面
地球表面
A
大地高的起算面是( )。
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
椭球面
地球表面
C
( )是计算水体深度的起算面。
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
地球椭球面
深度基准面
D
下列时间系统中,受地球自转影响最小的是( )。
原子时
UTC
恒星时
世界时
A
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大地原点位于( )。
北京
西安
苏联
青岛
C
不同平面坐标系统间的转换一般需要( )个转换参数,求解转换参数至少需要( )个公共点坐标。
4、2
4、4
3、3
2、2
A
下列大地测量技术中,不属于卫星测量技术的是( )。
VLBI
SLR
GPS
DORIS
A
1954年北京坐标系与1980西安坐标系之间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定位方法不同
原点不同
参考椭球相同
椭球短轴的指向不同
C
WGS84坐标系的基准面是( )。
参考椭球面
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
地球表面
A
下列坐标系统不属于地心坐标系统的是( )。
ITRF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WGS84坐标系
1980西安坐标系
D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是使用青岛验潮站( )年的潮汐观测资料计算得到。
1950-1979
1952-1979
1950-1980
1952-1980
B
测量内业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是( )。
大地水准面和法线
大地水准面和铅垂线
椭球面和铅垂线
椭球面和法线
D
由于椭球面是规则的几何体,便于数据处理,外业采集的数据要归算到椭球面上,故测量学上以椭球面作为内业的处理面,法线是内业基准线。
通常所说的某山的海拔高是指山峰的( )。
正高
正常高
高差
大地高
A
UTC代表的时间系统是( )。
世界时
原子时
协调世界时
力学时
C
协调世界时是把原子时的秒长与( )的时刻结合起来的一种时间。
世界时
GPS时
协调时
力学时
A
已知椭球面两点的大地坐标,进行椭球面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计算,称为( )。
高斯正算
高斯反算
大地主题正算
大地主题反算
D
建立参心坐标系的主要工作有( )。
选择或求定椭球参数
进行椭球定位、定向
确定坐标形式
确定大地原点
与其他坐标系进行参数转换
ABD
关于大地水准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大地水准面有无数个
大地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正交
大地水准面上重力位处处相等
大地水准面是个规则的几何图形
大地水准面与参考椭球面平行
BC
下列时间系统中,采用原子时秒长的是( )。
世界时
原子时
协调世界时
GPS时
力学时
BCD
描述一个时间系统框架通常需要涉及( )几个方面的内容。
时间频率基准
守时系统
定时系统
覆盖范围
所在时区
ABD
高斯投影中,关于中央子午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中央子午线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
中央子午线又叫起始子午线
中央子午线经高斯投影无长度变形
国家统一3°带中央子午线的经度能整除3
中央子午线位于高斯投影带的中央
AB
下列关于高斯投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中央子午线投影后为直线,且投影的长度无变形
高斯投影是等面积投影
离中央子午线越近,投影变形越大
纬线投影后相互交于一点
子午线投影后相互平行
BCDE
已知国家3°带第37带内A点高斯平面坐标(Xa,Ya)和第38带B点坐标(Xb,Y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两点的平面距离为√(Xb-Xa)²+(Yb-Ya)²
求两点间的距离需要高斯反算,得到两点的大地坐标(Bb,La)、(Bb、Lb)
求两点间的距离需要高斯正算,得到两点的大地坐标(Ba,La)、(Bb、Lb)
求两点的椭球面上的距离是计算两点间的大地线
求两点的椭球面上的距离是计算两点所在大圆的弦长
BD
第二节
我国建立天文大地网的主要方法是( )。
三角测量法
导线测量法
三边测量法
边角同测法
A
三角高程测量中,采用对向观测可以消除( )的影响。
视差
视准轴误差
大气垂直折光
水平折光
C
在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时,仪器中的棱镜常数和大气改正数设置分别影响( )。
影响水平角,不影响竖直角
不影响水平角,影响竖直角
影响水平角和竖直角
均不影响
D
下列不属于三角测量的优点的是( )。
控制面积较大
检核条件多
图形结构强度高
容易克服地形障碍
D
第1章第2节。三角测量结构强度高、检核条件多、网状分布、控制面积大、精度高、地形限制小;缺点是隐蔽地区布网困难。
设某经纬仪一测回方向观测中误差为±6秒,取中误差的2倍为限差,则方向观测法半测回归零差的限差为( )秒。
±9
±12
±17
±24
D
用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盘左和盘右瞄准同一方向的水平读数理论上应相差( )。
0
90
180
不确定
C
用经纬仪测量竖直角时,盘左和盘右瞄准同一方向的竖直读数理论上应相差( )。
0
90
180
不确定
D
下列选项不是水平角测量误差来源的是( )。
估读时偏大
十字丝横丝倾斜
风时吹时停
上下半测回因水准管气泡不居中而整平
D
水平角观测中,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是( )
水平微动螺旋的隙动差
水平折光引起的误差
照准误差
整平误差
B
理论上,经纬仪的竖轴应与( )重合。
铅垂线
横轴
视准轴
水准管轴
A
理论上,经纬仪的竖轴应与( )平行。
圆水准器轴
横轴
视准轴
水准管轴
A
理论上,经纬仪的竖轴应与( )垂直。
铅垂线
横轴
视准轴
圆水准器轴
B
理论上,经纬仪的竖轴应与( )垂直。
铅垂线
水准管轴
视准轴
圆水准器轴
B
用经纬仪盘坐盘右观测不能消除( )。
竖轴倾斜误差
度盘偏心差
照准部偏心差
视准轴不垂直横轴误差
A
在进行水平角观测时,若一点的观测方向超过两个时,不宜采用( )。
全组合测角法
分组方向观测法
测回法
方向观测法
C
经纬仪使用前要进行轴系关系正确性检验与校正,检验与校正的内容不包括( )。
横轴应垂直于竖轴
照准部水准管轴应垂直于竖轴
视准轴应平行于照准部水准管轴
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
C
经纬仪测角过程中,观测了第一个方向,在观测第二个方向时应先进行( )。
精确对中
精确整平
精确对中和整平
不对中也不整平
D
坐标方位角的范围是( )。
0-90°
0-±90°
0-±180°
0-360°
D
利用钢尺进行精密测距时,外界温度高于标准温度,整理成果时没加温度改正,则所量距离( )。
小于实际距离
大于实际距离
等于实际距离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A
导线边AB的坐标方位角为225°35’45”,则BA边的坐标方位角为( )。
45°35’45”
25°35’45”
225°35’45”
134°24’15”
A
下列导线测量等级中,精度要求最低的是( )。
四等导线
一级导线
二级导线
图根导线
D
导线测量中,必须进行的外业测量工作是( )。
测竖直角
测仪器高
测气压
测水平角
D
由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坐标、线段长度及方位角计算另一端点坐标的过程称为( )。
高斯正算
高斯反算
坐标正算
坐标反算
C
导线测量中横向误差主要是由( )引起的。
大气折光
测角误差
测距误差
地球曲率
B
下列选项中,不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是( )。
边长误差
水平折光
垂直折光
垂直角误差
B
用光学经纬仪测量水平角与竖直角时,度盘与读数指标的关系是( )。
水平度盘转动,读数指标随照准部转动;竖直度盘转动,读数指标不随望远镜转动
水平度盘转动,读数指标不随照准部转动;竖直度盘转动,读数指标随望远镜转动
水平度盘不转动,读数指标随照准部转动;竖直度盘转动,读数指标不随望远镜转动
水平度盘不转动,读数指标随照准部转动;竖直度盘转动,读数指标不随望远镜转动
D
在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时,若没有输入棱镜常数和气象改正数,则对所测角值( )。
有影响
没有影响
水平角不影响,竖直角影响
水平角影响,竖直角不影响
B
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A、B、C进行等精度观测,已知测角中误差为9”,则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为( )。
27”
9”
15.6”
5.2”
C
下列关于经纬仪各轴线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
视准轴应平行于水准管轴
视准轴应垂直于水准管轴
视准轴应平行于横轴
视准轴应垂直于横轴
横轴应垂直于仪器纵轴
ABC
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的有( )。
水平角
垂直角
斜距
仪器高
大气折光系数
BCDE
关于三角测量法叙述正确的是( )。
检核条件多,图形结构强
我国建立天文大地网的主要方法
网状布设,控制面积较大
距起算边越远精度越高
主要工作是测边,受地形限制大
ABC
下列关于控制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国家控制网按精度可分为一、二、三、四等
国家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直接为测图目的建立的控制网,称为图根控制网
利用GPS技术建立的控制网,称为GPS网
GPS网按精度可分为一、二、三、四等
ABCD
某边AB的真方位角与坐标方位角相同,则下列情况可能的是( )。
A、B两点位于同一子午线上
A、B两点位于中央子午线左侧
A、B两点位于中央子午线右侧
A、B两点位于中央子午线上
A、B两点位于高斯平角直角坐标系的纵轴上
ADE
在三、四等导线测量中,附合导线宜布设成等边直伸状,相邻边长之比不宜超过( )。
1:2
1:3
1:4
1:5
B
某一端已知方位角的三等附合导线,共有导线边数7条,设已知方位角中误差为±3",转折角测角中误差为±1",则该导线最弱边方位角中误差为( )。
±3.91"
±4.00"
±3.87"
±2.55"
B
第三节
采用GPS广播星历进行基线解算,则所得基线向量所属的坐标系为( )。
WGS-84
ITRF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1980年西安坐标系
A
新购置的GPS接收机按规定要进行全面检验后使用,全面检验包括一般检视、通电检验、测试检验。其中检验接收机锁定卫星时间的快慢,接受机信号强弱与信号的失锁等情况属于( )。
一般检视
通电检测
测试检验
都不是
B
以下哪种手段不能消除或消弱多路径效应对GPS定位的影响( )。
避免在大面积水面附近进行GPS测量
测定气象元素
延长观测时间
使用带抑径板的天线
B
GPS测量中限制卫星高度角大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弱( )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多路径效应误差
相对论效应误差
电离层误差
对流层误差
A
进行GPS约束平差至少需要提供多少个已知点的坐标(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B
解析:一个点无法构成约束,二个点可以对网形构成约束。
用于建立国家三等大地控制网的GPS测量,其相对精度不应低于( )。
A. 0.01ppm B. 0.1ppm C. 1ppm D. 10ppm
C
某城市GPS网由50个点组成,采用5台GPS接收机进行观测,平均每点设站次数为4次,则全网多余基线数是多少?
A. 49 B. 160 C. 111 D. 400
C
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载波相位观测中,因卫星信号失锁引起的相位整周跳变现象称为( )。
A. 整周模糊度 B. 失锁 C. 多路径效应 D. 周跳
D
若某GNSS网由n个点组成,要求每点重复设站观测m次,采用K台接收机来进行观测,则该网的必要基线数为( )。
A. K-1 B. n-1 C. m-1 D. m·K-1
B
GPS测量按其精度分为( )级。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C
GPS三维无约束平差需要( )个起算点。
A. 0 B. 1 C. 2 D. 3
B
C级GPS网最简异步观测环的边数应不大于( )条。
A. 3 B. 4 C. 5 D. 6
D
GPS网的约束平差和联合平差的主要区别是( )。
A. 平差基准不同 B. 观测值不同 C. 坐标系统不同 D. 约束条件不同
B
大、中城市的GPS网应与国家控制网相互连接和转换,并应与附近的国家高等级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不应( )。
A. 少于3个 B. 大于3个 C. 少于4个 D. 大于4个
A
用于建立地方或城市坐标系基准框架的GPS测量,应满足( )GPS测量的精度要求。
A. A级 B. B级 C. C级 D. D级
B
某GPS网共有点数n=35,接收机数k=7,平均重复设站次数m=4,则该GPS网的多余基线向量数为( )条。
A. 3 B. 6 C. 34 D. 86
D
下列关于GPS高程测量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
A. 以椭球面成果计算的GPS正常高直接代替正常高
B. 以GPS大地高高差代替正常高高差,传递正常高
C. 以GPS大地高高差变化量代替正常高高差变化量,传递正常高
D. 以GPS大地高代替正常高,建立高程控制网
C
下列关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叙述错误的是( )。
北斗导航系统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发射三个频率载波信号
北斗导航系统组成部分包括空间部分、地面部分和用户部分
北斗导航系统坐标系是WGS84坐标系
D
GPS网数据处理的内容包括( )。
A. 单点定位 B. 相对定位 C. 星历检校 D. GPS网基线处理
E. GPS网平差
DE
GPS接收机的检验包括( )。
A. GPS接收机检视 B. 通电检验 C. 实测检验 D. 附件检验
E. 观测值检验
ABCD
下面关于GPS控制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GPS控制网按精度可分为一、二、三、四等 B. 利用GPS可建立国家高程控制网
C. 利用GPS技术建立的控制网,称为GPS网 D. 直接以测图为目的建立控制网称为GPS图根控制网
E. GPS网中各控制点可以不相互通视
CDE
GPS控制网数据平差计算和转换中的主要工作包括( )。
A. 基线向量解算 B. 观测数据格式转换 C. 坐标系统的转换 D. 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
E. 无约束平差
ACDE
GPS接收机测量过程中,不能进行的操作有( )。
A. 接收机重新启动 B. 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C. 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 D. 改变天线位置
E. 查阅观测状态
ABCD
下列GPS控制网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级GPS网用于建立国家一等大地控制网
A级GPS网用于各种精密工程测量
B级GPS网用于卫星精密定轨测量
施工控制网GPS测量精度要求应满足C级GPS测量的精度要求
D级GPS网用于建立城市坐标基准框架
BCDE
第四节
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应优于( )。
1mm
2mm
3mm
5mm
C
下列选项不属于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基建工程的是( )。
中心机房
观测室
观测墩
防雷工程
A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观测墩、观测室、工作室、防雷工程、辅助工程。
下列选项属于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产品服务内容的有( )。
位置服务
时间服务
通信服务
源数据服务
卫星服务
ABD
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基准站设备包括( )。
观测墩
GNSS接收机
天线
电源
观测室
BCD
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选址后提交成果包括( )。
站点照片
选址点之记
土地使用意向书
测量标志保管书
实地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
ABCE
第五节
一、二等水准测量中往测奇数站的观测顺序是( )。
前后后前
后前前后
前后前后
后前后前
B
使用数字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往测奇数站的观测顺序是( )。
前后后前
后前前后
前后前后
后前后前
B
使用数字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返测奇数站的观测顺序是( )。
前后后前
后前前后
前后前后
后前后前
B
使用数字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往测偶数站的观测顺序是( )。
前后后前
后前前后
前后前后
后前后前
A
在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 )。
方向
角度
高程
距离
C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特点是( )使视线水平。
用安平补偿器代替管水准器
用安平补偿器代替照准部
用安平补偿器代替圆水准器
用安平补偿器代替角螺旋
A
水准测量时,为了消除 i 角误差对一测站高差值的影响,可以将水准仪置于( )处。
靠近前尺
两尺中间
靠近后尺
黄金分割点
B
各等级水准仪按精度可分为DS05、DS1、DS3与DS5等型号,适合国家二等水准测量仪器是( )。
DS05
DS1
DS3
DS5
B
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不超过( )。
0.45mm
1.0mm
1.5mm
2.0mm
B
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不超过( )。
0.45mm
1.0mm
1.5mm
2.0mm
A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不超过( )。
0.45mm
1.0mm
1.5mm
2.0mm
D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不超过( )。
0.45mm
1.0mm
1.5mm
2.0mm
B
国家三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不超过( )。
0.45mm
1.0mm
1.5mm
3.0mm
D
国家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为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不超过( )。
0.45mm
1.0mm
3.0mm
5.0mm
D
用数字水准仪进行二等水准测量,每测站前后视距差不大于( )。
0.5m
1.0m
1.5m
2.0m
C
用数字水准仪进行一等水准测量,每测站前后视距差不大于( )。
0.5m
1.0m
1.5m
2.0m
B
一、二等水准测量中,当水准路线跨越江河,视线长度不超过100m时,可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法进行观测,在测站上应变换仪器高度两次,两次高差之差不大于( )。
0.5mm
1.0mm
1.5mm
2.0mm
C
完成水准路线测量,需要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当构成水准网的水准环( )时,应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全中误差。
超过20个
超过10个
超过5个
都需要计算
A
在高程方面,GPS测量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测站点的( )。
大地高
正常高
水准高
正高
A
下列属于水准仪检验与校正内容的是( )。
水准管轴垂直于竖轴
视准轴垂直于横轴
横轴垂直于竖轴
视准轴平行于水准管轴
D
水准仪的视准轴应( )。
与铅垂线一致
平行于圆水准器轴
垂直于水准管轴
平行于水准管轴
D
水准测量要求视线离地面有一定的高度,可以削弱( )误差。
i角误差
沉降误差
标尺零点误差
大气折光误差
D
获取地面高程的控制测量的方法,精度最高的是( )。
水准测量
GPS水准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重力高程测量
A
进行高程控制测量,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是( )。
半径1km范围内
半径10km范围内
半径100km范围内
不能代替
D
对某一量多次重复观测得到一组观测值,则该量的最或然值是这组观测值的( )。
最小值
中位数
最大值
算数平均值
D
水准器的分化值越大,说明( )。
气泡整平困难
内圆弧半径越大
其灵敏度越低
整平精度越高
C
水准点分为( )。
基岩水准点
基本水准点
普通水准点
平高点
三角高程点
ABC
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必须保持水准尺竖直,若水准尺发生倾斜,读数( )。
总是增大
总是减小
向前倾斜增大
向后倾斜增大
A
三、四等水准测量中,每完成一条水准路线,需对观测高差加入水准标尺长度改正和( ),然后再计算路边闭合差。
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
水准标尺温度的改正
重力异常改正
固体潮改正
A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要求在水准路线上进行重力测量,其目的是求( )。
大地高
正常高
大地水准面差距
高程异常
D
第六节
两个位于同一水准面的地物点,( )一定相等。
大地高
海拔高
重力
重力位能
D
下列关于大地水准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大地水准面仅有一个
大地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正交
大地水准面上重力位处处相等
大地水准面是个规则的几何图形
大地水准面与参考椭球面平行
DE
下列关于铅垂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铅垂线是重力的方向线,所有铅垂线指向地球中心
铅垂线处处垂直于大地水准面
铅垂线与水平面垂直,所以铅垂线相互平行
在椭球面上,铅垂线与法线重合
B
下列关于垂线偏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垂线偏差是过该点的子午线与坐标纵轴之间的差异
垂线偏差是一个点上实际重力方向与正常重力方向的偏差
垂线偏差是同一测站点上铅锤线与椭球面法线之间的夹角
垂线偏差反映了大地方位角和天文方位角的关系
C
下列关于两个水准面任意局部之间的关系描述中正确的是( )。
可能平行
可能相交
可能相切
可能重合
A
第七节
国家重力基准由一定数量、合理分布的基准点组成,构成全国重力测量的基准框架,重力基准点间距按()km布设。
100
150
200
500
B
基准点绝对重力值的测定中误差不应超过( )×10[-8] ms[-2]。
2
5
10
20
B
基本点相对重力测量的段差联测中误差不应超过( )×10[-8] ms[-2]。
2
5
10
20
C
国家重力控制网由( )组成。
重力基本网
重力一等网
二等重力点
重力基准网
二等重力网
AB
国家级重力仪标定长基线的每个基线点应为( )。
基准点
基本点
一等点
都可以
A
国家重力基本点和和一等点的点位一般选在( )附近。
机场
铁路
高速公路
码头
A
下列测量或数据处理中需要重力测量资料的是( )。
国家一等水准测量
国家二等水准测量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GPS控制测量
空中三角测量
ABC
下列关于一、二等重力点联测说法不恰当的是( )。
每条测线一般在24h内闭合
重力测量过程中,仪器停放超过2h,可以继续观测
一等重力点联测路线应组成闭合环或附合在两基本点间
二等重力点联测起算点可以是重力基本点、一等重力点或其引点
加密重力测量的重力测线应形成闭合或附合路线
AB
国家重力基准点的点位应符合哪些要求( )。
建在基岩上
远离铁路公路
远离变电场
建在机场附近
远离矿区
ABCE
第八节
大地测量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是( )。
概念模型设计
需求分析
逻辑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
B
大地测量数据库建成后要保持其现势性,必须进行( )。
数据输出
数据编辑
数据更新
数据变换
C
大地测量数据内容包括( )。
高程测量数据、深度基准数据
外业数据和内业数据
国家数据、省区数据和市(县)数据
参考基准数据、空间定位数据、重力测量数据、元数据
原始数据和处理数据
AD
大地测量数据库设计,总体分为( )。
概念模型设计
数据类型设计
逻辑模型设计
物理模型设计
网络环境设计
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