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
某测绘单位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方法完成了某铁路枢纽1:500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
测区地势平坦,分布有居民地、铁路、公路、农田、林地、沙地和河流等要素。
测图作业中,基本控制点采用一级GPS网和四等水准路线联测;图根点采用图根导线和图根水准联测;地形图数据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野外采集,由内业编辑处理生成1:500地形图数据,要素包括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及设施、管线、境界、地貌、注记等九类;地形图的平面和高程精度采用高于数据采集精度的方法实地检测;项目成果按规范要求整理提交。
成果质量检验时,对火车站候车室所在图幅进行平面精度检测,获得了明显地物点的图上点位较差Δ1-Δ30(单位为mm),计算得到点位较差的平方和[ΔΔ]=4.80mm²。
问题:
1.以框图形式绘制本项目外业生产开始后的测图作业流程图。
2.根据测区情况,指出题中未列出的三类1:500数字地形图要素。
3.计算火车站候车室所在图幅地物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第二题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办公楼建设项目的规划监督测量任务。该办公楼为4层楼,长方形结构,楼顶为平顶。办公楼相邻环境:东侧为办公大厦,南侧为小区市政道路,西侧为住宅楼,北侧为绿地。
竣工后的办公楼室外周边地坪为水平。测量区域周边可用的控制点齐全。测量执行CJJ/T 8-2011《城市测量规范》。
测绘单位在实施规划监督测量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办公楼灰线验线测量、±0层地坪高程测量、办公楼高度测量、竣工地形图测量、地下管线测量、办公楼建筑面积测量,验测了周边建筑物的条件点。
其中,办公楼高度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法,测量了设站点A仪器到楼顶C点的斜距(SD)和天顶距(ZA);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实测了室外地坪高程和设站点A的地面高程。一次观测得到如下测量数据:
HA(设站地面高)= 47.000m;
HB(室外地坪高)= 48.500m;
i(仪器高)= 1.600m;
斜距SD = 37.000m;
天顶距ZA = 60°00’00″。

问题:
1.测绘单位实施的测量内容中,哪些属于验收测量?
2.竣工地形图测量中,应测量办公楼周边的哪些要素?其中建筑物的条件点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测量?
3.根据一次观测数据,计算办公楼的高度。(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第三题
某地区为海岛综合开发建设,利用现有二等大地控制网成果,布设了覆盖沿海岛屿的C级GPS网,并与验潮站网进行了水准联测。
1.测区条件:该地区海岛地理环境复杂,陆岛交通困难,个别海岛验潮站位于地势陡峭的岸边,有些验潮站临近码头的大型作业设施或高压输电线。因顾及GPS点尽量靠近验潮站水准点,给GPS点位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困难。
2.执行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等。
3.外业观测与数据处理:
(1)新测C级GPS点若干个。外业利用双频大地型GPS接收机(标称精度5mm+ 1ppm)进行了同步环观测。基线结算之后,对所有三边同步环的坐标闭合差Ws和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进行了检核 Ws =,限差为3/5 σ(σ 为基线测量中误差,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系数采用GPS接收机标称精度)。其中某三边同步环的坐标闭合差Ws限差为6 mm。
(2)利用本地区已经建立的覆盖GPS岛屿的高精度区域似大地水GPS模型,将国家高程基准传递到海岛上,以得到海岛上GPS点的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将GPS点与验潮站水准点联测,以同时得到基于当地深度基准面的高程。
其中,某海岛验潮站附近GPS点A基于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为1.986 m,基于当地深度基准面的高程为4.434 m,该区域高程异常0.776 m,该海岛验潮站附近海中有一暗礁B,海图上标注的最浅水深为1.2 m。
问题:
1. 在海岛验潮站附近选择GPS点点位应注意哪些事项?
2. 计算该三边同步环的平均边长(结果取至0.01 km)及各坐标分量闭合差Wx、Wy、Wz的限差(结果取至0.1 mm)。
3. 计算暗礁B的大地高和基于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列出计算步骤,结果取至0.001 m)
第四题
某测绘单位承接了某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与建库项目。
1.已收集和获取的资料:
(1)全省2012年6月底0.5 m分辨率航摄数据。
(2)全省2008年测绘生产的1:10000全要素地形图数据(DLG)。其中,等高线的基本等高距为5m,居民地、道路、政区及地名等要素变化较大,而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和其他要素基本上无变化。
(3)全省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其道路、政区和地名等信息内容详细,现势性好,但平面定位精度不确定。
2. 需要完成的更新与建库工作:
(1)获取必要的像控资料,利用航摄资料,生产制作0.5 m分辨率正摄影像数据成果(DOM),要求达到1: 10000地形图精度,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建立全省DOM数据库。
(2)对1:10000 DLG数据进行更新,使其现势性达到2012年6月。重点对居民地、道路、政区及地名等要素进行更新,经数据整理、质量检查和数据入库,建立更新后的全省1: 10000 DLG数据库。
(3)利用1: 10000 DLG数据中的等高线、高程点以及一些地形特征要素等,内插生成5m格网间距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成果,经质量检查合格后,建立全省1:10000 DEM数据库。
问题:
1. 指出本项目中可用于全省1: 10000 DLG数据更新的数据资料或成果,并说明它们的用途。
2. 说明全省5m格网间距DEM数据的生产技术方法和主要流程。
第五题
某待建隧道长约10km,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提供的前期测绘成果和设计资料包括:
1. 进、出洞口各4个C级精度的GPS控制点,基准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中央子午线为×××°50’00″,投影面正常高为500m。
2. 进、出洞口各两个二等水准点,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隧道的设计坐标、高程、里程桩等。
4. ……
由于现场地形条件的限制,该隧道未设计斜井,拟采用双向开挖施工,贯通面位于隧道的中部。隧道主体为南北偏西走向的直线隧道,隧道坡度一致,施工区中央子午线为×××°10’00″,纬度为40°,进口施工面正常高为750m,出口施工面正常高为850m。
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对已有成果进行了复测,并进行了中央子午线平移和施工坐标系建立等工作。施工坐标系的X轴为进、出洞口中线点连线的水平投影方向,并重新选择投影面。
洞内平面控制采用双导线分期布设,全站仪的测角精度不低于1″,导线边长控制在200 – 600m之间,角度观测6测回,导线在隧道内向前每推进2km加测一条高精度陀螺定向边,高程控制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
问题:
1.说明施工单位在隧道施工前应复测的内容及复测方法。
2.说明建立施工坐标系时重新选择投影面的理由,并指出所选最佳投影面的正常高。
3.说明隧道内加测高精度陀螺定向边的目的和基本作业步骤。
第六题
某测绘单位采用数字摄影测量方法生产某测区0.2m地面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和1:2000数字线划图,测区为丘陵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捷,道路纵横交错,测区中心有一个大型城市,城区以高层建筑物为主,房屋密集。
项目前期已完成全测区的彩色数码航空摄影、区域网外业控制点布设与测量、空中三角测量(空三加密)等工作,相关成果检查验收合格,可提供本项目作业使用。
航空摄影使用框幅式数码航摄仪,平均摄影比例尺为1:14 000,平均航向重叠65%,平均旁向重叠35%,所用数码航摄仪主要参数如下:
主距:f = 101.4 mm
像素大小:0. 009 mm
影像大小:7 500×11 500像素(航向×旁向)
项目成果采用1:2 000地形图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生产采用数字微分纠正,以人机交互方式采集镶嵌线,镶嵌处应保持地物特征完整,影像清晰,色调均匀。数字线划图精度按规范要求为: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1.2 m,等高线高程中误差不超过±0.7 m,注记点高程中误差不超过±0.5 m。提示:立体采集平面和高程中误差可分别按下列公式估算:

其中:H为平均相对航高,b为平均像片基线长,ma为像点坐标量测中误差。
问题:
1. 列出本项目生产数字正射影像图的主要作业步骤。
2. 简述正射影像镶嵌线采集中遇到建筑物、独立树、露天停车场等地物时的作业方法。
3. 项目技术设计要求高程注记点和地物应分步采集,通过精度估算,说明分步采集的理由。
4. 列出本项目提交成果的主要内容。
第七题
某地图出版社拟编制出版一部全国地理图集,图集设计开本为标准16开(单页制图尺寸195 mm×265 mm,展开页制图尺寸390 mm×265 mm),其中包含一幅“中国人口密度及城市人口规模”专题图。
1. 为编绘该专题图收集的资料包括:
(1)中国1:100万数字地图数据,现势性为2005年,包含县级(含)以上地界线、水系、居民地、公路、铁路、地貌(等高距200 m)、地名等要素。
(2)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中国地图集》(16开本)电子版数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地图集》(8开本)电子版数据,已更新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划、地名、水系、交通等要素至2011年。
(4)2011年全国分县人口统计资料。
(5)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包含全国县级市以上城市的人口统计数据。
2. 专题图设计要求如下:
(1)按展开页设计,版式可以选择横式(南海诸岛作附图)或竖式(南海诸岛不作附图),但要求制图比例尺尽可能大一些。(我国疆域东西方向最大距离约5 200 km,南北方向最大距离约5 500 km,从黑龙江到海南岛陆地南北方向最大距离约4 000 km。)
(2)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合适的地图编绘专题图地理底图,要素内容包括境界线、水系、地级以上城市、主要铁路和公路等,地貌采用晕渲表示,需利用收集到的数字地图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和制作生成。
(3)图上人口密度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全国分级表示,同时表示地级市以上(含)城市人口规模,其他专题信息以附图或附表形式表示。
问题:
1. 该专题图宜选用哪种版式?简述理由。
2. 说明制作地貌晕渲需采用的资料数据,以及地貌晕渲数据制作的简要步骤。
3. 说明用何种专题图方法表示中国人口密度和城市人口规模两个要素。
4. 说明在本图集出版前,测绘行政相关机构对该专题图进行审查时,主要应审查哪些内容。
详细答案、解析、解题思路见测绘迷案例分析课程:https://ke.qq.com/course/2994364
参考思路
第一题
1.第3章第3节1.3描述的测图作业流程如下:
(1)资料收集与技术设计
(2)基本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
(3)地形碎部测量
(4)地形图绘制与编辑
(5)成果的检查与验收
(6)技术总结、提交成果
本题问的是外业生产开始后的作业流程,把上面的第一条去掉,然后可以结合题目内容及自己的工作经验扩充回答。
2.第3章第3节3.3碎部测量中提到:地形要素可分为测量控制点、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注记等九类。对照题中缺少的项目可进行作答。
3.题目中已知地形图的平面和高程精度采用高于数据采集精度的方法实地检测,根据高精度中误差计算公式算出结果。中误差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题
1.本节4.4中的内容:验收测量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建(构)筑物高度测量、建设工程竣工地形图测量、地下管线探测和建筑面积测量。
2.根据第8节2中的内容,竣工测量地形图应包括工程建设地面建(构)筑物、道路、植被、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地下防空设施、地下隧道、空中悬空设施等要素。建筑物的条件点一般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测量。测量范围宜包括建设区外第一栋建筑物或市政道路或建设区外不小于30m。可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取舍。
3.先算出C点高程,然后用C点高程减去B点高程即可算出办公楼高度。A点仪器的高程为47 + 1.6 = 48.6m,楼顶C的高程为6 + SD×= 67.1m,办公楼的高度 = 楼顶C的高程 – 室外地坪高 = 67.1 – 48.5 = 18.60m。
第三题
1.GPS点位的选择可以参照第1章第3节7.2(2)的内容,然后结合本题中的具体条件进行作答。
2.由3 / 5 σ= 6可以算出σ = 10mm。将σ = 10,a=5,b=1代入基线中误差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D=8.66km。Wx=Wy=Wz=3.5mm。
3.由A点已知数据计算得出:深度基准与国家高程基准的差值 = 4.434 – 1.986 = 2.448m,根据题意,B点的水深为1.2m,B点位于水下,所以B点基于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为 -(2.448 + 1.2)= -3.648m。B点的大地高=高程 + 高程异常 = -3.648 + 0.776 = -2.872m。
第四题
1.(1)0.5m分辨率航摄数据,用于更新地形图数据,重点是用于居民地、道路的更新。(2)2008年的1:1万全要素地形图数据,作为基础资料。(3)全省导航电子地图数据,用于更新道路、政区和地名等数据。
2.参考第8章第7节3.2中的内容,DEM的制作流程:(1)资料准备(2)定向建模(3)特征数据采集(4)DEM生成(5)DEM检查和编辑(6)接边镶嵌(7)图幅裁切(8)质量检查(9)成果整理与提交。
第五题
1.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对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复测,本题中可复测的内容很明显,包括:①进、出洞口各4个C级精度的GPS控制点;②进、出洞口各两个二等水准点。
第3章第5节2.3线路复测中提到“线路复测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与定测基本相同”,所以GPS控制点使用GPS静态观测的方法施测,二等水准点使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施测。
2.本项目施工区的平均高程为800m,与原控制测量成果的投影面高程相差300m,差距较大。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中,建立施工坐标系时都应重新选择投影面,而隧道控制网的投影面一般选在贯通平面上。本题中的项目,隧道坡度一致,且贯通面位于隧道中部,所以贯通面的高程和平均高程相同。最佳投影面的正常高为800m。
3.加测陀螺定向边可以防止导线测量的误差累积,提高贯通的精度。其作业步骤可根据第3章第6节4.2(3)陀螺经纬仪定向方法中的内容作答。
第六题
1.根据第8章第7节3.3,数字正射影像图的作业步骤为:(1)资料准备(2)定向建模(3)影像纠正(4)匀色及影像处理(5)影像镶嵌(6)图幅裁切(7)质量检查(8)成果整理与提交
2.根据第8章第7节3.3(6),镶嵌线应避开大型建筑物和影像差异较大的地方,尽量选择线状地物,一般可选择河、路、沟、渠、田埂等的边沿。镶嵌后的影像应确保无明显拼接痕迹,过渡自然,纹理清晰。所以影像镶嵌线采集中遇到建筑物、独立树、露天停车场等地物时应绕开。
3.根据前面一个公式得出ma = H /(mxy·f),然后将ma代入后式得

上式中b=(1-65%)×7500×0.009mm=23.625mm,mxy=1.2m=1200mm,f=101.4mm,代入计算得mh=7.28m。若同时采集,当平面位置中误差为最大值1.2m时,高程中误差超限,所以高程注记点和地物应分布采集。
4.第8章第7节6.1中DLG提交成果包括:DLG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DLG数据文件结结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6.3中DOM提交成果包括:DOM数据文件、镶嵌线数据文件、元数据文件、DOM数据文件结合表、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总结报告等。
第七题
1.题目中的信息,我国东西方向最大距离约5200km,从黑龙江到南海岛陆地南北方向最大距离约4000km,因要求制图比例尺尽可能大一些,按展开页设计,版式宜选择横式(南海诸岛作附图)。
2.制作地貌晕渲需应采用中国1:100万数字地图数据,因为其中含有地貌(等高距200m)要素,《中国地图集》电子版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地貌晕渲数据制作的简要步骤可分为:①利用已有资料获取高程数据;②确定光照模型;③将高程数据和光照模型结合,利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地表灰度值或者色彩;④生成晕渲图。
3.人口密度可以采用分级统计图法,城市人口规模可以采用符号法。
4.① 符合国家有关地图编制标准,完整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② 国界、边界、历史疆界、行政区域界线或者范围、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地名等符合国家有关地图内容表示的规定;③ 不含有地图上不得表示的内容。